翻页   夜间
生生世世小说网 > 七零致富路上狂奔 > 106、晋江独家

    记住本站地址:【生生世世小说】 https://www.3344book.cc/最新VIP章节免费阅读!

    十二月三十号, 是冬子十四岁生日。

    孙梅英和田小苗都记得。

    孙梅英织了两条毛裤,准备寄过去。冬子、梅子长个子了,前年的毛裤穿着太短, 就把旧毛裤拆了,用开水烫了烫毛线,重新打了两条。

    织毛裤时,五一没少撑线圈,小胳膊举着,累了就噘着嘴, 都可以挂油瓶子了。孙梅英笑着说:“五一,给你拍下来,贴到墙上, 让大家都瞧瞧……”五一赶紧背过脸去, 拿屁股对着孙梅英, 表示抗议。

    田小苗照例准备了贺卡。

    贺卡上是三个爱学习的中学生,正聚精会神地看书。五一瞅见了,一把夺过去,非得在上面画一个小娃娃,说那是田朝阳。

    小苗无可奈何, 只好答应,五一才把贺卡还给小苗。小苗在贺卡上画了一个噘着嘴巴的小学生, 背着小书包, 还在书包上写了“朝阳”二字。

    五一很满意,说:“姐姐, 我过生日也要贺卡,可别忘了。”

    田小苗自然忘不了。五一的生日比冬子还好记,怎么会忘了?

    为了节省邮票, 田小苗把贺卡搁在毛裤里,一并邮寄过去。

    冬子和梅子收到包裹时,已过了“元旦”。

    新的一年开始了。

    冬子看着贺卡,咧咧嘴,很开心。随后,搁到了饼干盒子里。这里面放了一摞子贺卡,都是小苗的手绘作品。他小心珍藏着,时不时地拿出来看一看。

    梅子也有一沓子贺卡,都是小苗送的。

    贺卡上是梅子的速写,有羊角辫,有麻花辫,有扎蝴蝶结的,还有拉手风琴的,唱歌的,跳舞的,就像梅子的成长印迹,留在了贺卡上。

    娃娃情谊深厚,柳进原很欣慰。

    他跟红霞商量着,再找一些淘汰下来的军服,给进军留着。等放寒假一并带回去,给大旺那边也捎几套。

    他知道大旺和梅英喜欢穿军服。现在布票定量供应,都给娃娃们做衣裳了,大人哪里还剩得下?部队上就这一点方便,按季度发衣服不说,还有宽裕的。

    柳进军自打上了军校,还没回去过。

    孙玉华给他写信,说:“家里一切都好,不用挂念……”

    可他知道玉华很辛苦,又要工作又要带娃娃。亏得梅英大姐照顾,把娃娃们的衣裳全包了,省了不少事儿。

    新年新气象,各行各业都在快速发展。

    上面发出号召:“鼓足干劲,力争上游,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。”(注1)

    田大旺又开始加班了。

    白天下基层做调研,写总结报告。晚上吃了饭,去单位开会学习,弄到八、九点才回来,去夜校补习也耽误了。

    粮店这边也相应号召,下班时间往后推延了。星期天也不休息,开足马力,更好地为人民服务。

    孙梅英累得腰疼,回到家往床上一扎,就不想动弹了。

    “娘,今天又不去上课了?”

    “呃,太晚了,不去了……”

    田小苗督促着,给大旺和梅英补习功课。

    学习贵在坚持,一旦松懈就丢下了。

    田大旺和孙梅英咬着牙,每天学到晚上十点,困得实在熬不住了,才躺下。

    这边还没忙完,爱国卫生运动又拉开了。

    “讲卫生,除四害”,轰轰烈烈的。

    “要把苍蝇、蚊子、老鼠、麻雀通通消灭……”

    干部们扛着扫帚、铁锨,跟群众一起参加劳动。办公区、家属区打扫得干干净净,窗户擦得明晃晃的。各街道弄堂也搞起了卫生评比,力争上游。

    田小苗在学校也参加了大扫除。

    她戴着口罩,围着围巾,挥舞着大扫帚,干得很有劲儿。

    盛爱龄也不甘落后。

    小苗跟她说:“劳动要积极,不然,会影响个人表现的。”盛爱龄听进去了,就尽可能地改正缺点。

    等到班里总结时,盛爱龄果然没拖后腿。

    田小苗抿着嘴,微微一笑。

    盛爱龄保持下去就好,给同学们留个好印象。小知识分子都在改造世界观,资本家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日子过得很快,学校放寒假了。

    梅子来信了,说:“小苗,我爹说了,今年不回老家过年,你要不要来金陵城玩啊?这里有好多古建筑,都是沪上没有的……”

    田小苗想去金陵城,可考虑到路费问题就打住了。

    她攒得零花钱都买邮票了,舍不得用在旅途上。再说,她还要温习功课,不能像以前那样自由散漫了。

    年关临近,田大旺给老家写信、汇钱。

    还按照小苗说的,特意提醒道:“家里多采集一些山货存着,跟陈货轮换着吃……”老家那边有晒干菜、柿饼子、酱豆子的习俗。这些东西顶放,赶在秋天要多备一些。

    田大旺不明白,小苗为何如此担心?

    “小苗,靠山吃山,老家还能缺吃的?”

    “爹,这叫有备无患,你忘了赶上灾年,山里没出产,饿得发慌,连动物都下山觅食呢……”

    田小苗压低了嗓门,生怕人听见。

    形势一片大好,这么说话可不行。

    她知道丰收之后,就面临着灾害。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,人类是无法对抗天灾的。况且,农村人口这么多,还要供应城市支援工业发展,哪还有多少剩余的?再加上,加入公社后大搞食堂,一二个大手大脚的,一改过去的细水长流,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浪费。粮食吃完了,接不上顿儿,到时候可就急眼了。

    相比起来,城里还好。

    有定量供应,省着点够吃。即便副食品跟不上,只是嘴里寡淡一点,营养缺乏一点。可农村就不一样了,入了大集体,家家户户都不存粮食了,赶上灾害天气,没有返销粮,真是应付不下来。

    就在年初,《户口登记条例》发布了。(注2)

    口粮分配、领票证、找工作、迁居等,都要拿着户口本。农户跟土地挂在一起,流动也困难。农村户口不能随便到城里去,要开介绍信,要注明事由,不然,会被当成“盲流”遣送回去。(注2)

    孙梅英也给老家写了信。

    娘家爹和几个兄弟除了种地,还会编织。合作化后,入了加工社,按件计费收入还不错。可家里人口多,粮食紧张,得想办法攒一点。

    在忙忙碌碌中,过了“春节”。

    苏红霞要生产了,孙梅英把备好的小衣裳,托进军送过去。柳进军在军校学习,为期两年,寒假回来跟孙玉华团圆了一下,还捎回来了几套军服。

    到了月底,苏红霞生了一个女儿。

    柳进原很高兴,给女儿起了一个名字叫柳春梅,正好顺着梅子的大名柳冬梅。可起小名时,有点犯难,不能再叫梅子了。

    “爹,我是大梅,妹妹叫小梅……”

    梅子自动升级,变成了大梅。她和冬子盼望已久,早就接受了这个小妹妹。虽然,他们还是喊苏阿姨,可内心深处已把苏阿姨当成了母亲。

    这跟亲娘不同,亲娘永远活在心里。老坟院里,给娘立了衣冠冢,他们回到家乡就去看看,跟娘说说话儿。

    三月里,学校开学了。

    田小苗又投入到了学习中。

    到了下旬,,她迎来了十四岁生日。她不再是娃娃了,变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。孙梅英工作忙,可小苗的生日记得牢牢的,还在日历上画了一个圈。

    这天,孙梅英照例煮了鸡蛋。

    赶在中午,太阳大大的。还烧了一壶热水,给小苗洗头发。

    “小苗,来,娘给你剪剪头发”

    “娘,可不能剪短了……”

    田小苗围上围裙,坐在方凳上,乖乖的。

    天暖和了,她穿着小翻领外套,深蓝布裤子,黑布鞋,既朴素又大方。这些年,孙梅英一直给小苗剪头发,齐眉短发留了很多年了,也没想着把头发留起来。

    五一见了,也摸着脑袋要理发。

    孙梅英揪着五一坐下,用推子推了个平头。

    日子一晃而过。

    田小苗埋头学习。同时,关注着外界动向。

    一九五八年,工业、农业大发展,取得了很大成就。

    第一辆“东风”牌轿车造出来了,第一台“东方红”拖拉机生产出来了,全国各地都在搞建设,到处都在修水库、修船闸,开沟挖渠,引水灌溉,大搞农田水利建设。(注3)

    成千上万的民工,投入了到了工地上,肩扛手提、干得热火朝天。干部、学生也参加劳动,文艺工作者也下乡演出,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    这是征服自然,造福子孙后代的壮举。报刊上、广播里都在大力宣传。

    农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    有地方带头,把几十个小社合并成大社,人民公社成立了。接着,公社食堂办起来了,还有托儿所、福利院、敬老院,按照社会主义模式规划着。

    这样的场面很振奋,很幸福。

    可田小苗担着心,过热过快不是好事。

    老家那边是个啥情况?有没有按照大旺同志的提醒来操作?

    到了七月中旬,期末考试结束了。

    学校组织高中学生参加义务劳动,田小苗也跟着去了校办工厂。糊纸盒子,跟当年一样。

    这时候,老家来信说,村里动员加入人民公社。田大顺、田大壮都吃着集体饭,不能拖后腿,就入了公社。田老汉还硬扛着,不晓得能扛多久?

    这是趋势,无法改变,能拖一天是一天。

    想着接下来就是大炼钢铁,田小苗赶紧说:“娘,铁锅得留着,无论如何也不能拿出去当废铁上交,不然,想做饭都没辙……”

    关于铁锅,孙梅英很好奇,怎么扯到这个上面了?

    田小苗摆摆手,一副天机不可泄露的样子。

    她知道再过两个月,会有大炼钢铁运动,家家户户都把铁锅上交了,用来炼钢。小高炉遍地都是,堪称一景。可炼钢是技术活儿,那些土高炉炼出来的不是钢,而是铁疙瘩,浪费不说,还耽误了农活。

    到了秋季开学时,热度不减。

    按照报纸上说的,农村基本上实现人民公社化,入社农户占总农户的904。这个数据不断被刷新,到了十月底,人民公社化全部完成。(注4)

    好吧,跑步进入了社会主义。

    像田老汉那样的,坚持到了秋收,好歹攒下了一点粮食。这算是底子,还有自留地的一些收成。

    田大顺和田大壮家也有积累,因为自带口粮,平日里节俭得很。赶在秋天,吕秀蓉和许凤莲都晒了红薯叶子、萝卜缨子等干菜,又腌了几缸脆萝卜。有邻居笑话她们,说:“都入了大食堂了,天天细米白面,一顿四个菜,弄那些咸菜疙瘩做甚?”

    吕秀蓉说:“俺婆婆就喜欢这个,大鱼大肉吃多了,调剂一下……”

    因为田大旺的提醒,几口铁锅到底没上交。赶着村里来收废铁,就把门鼻子卸下来,跟断了的铁锨头一并交了上去。还弄了几个瓦罐备着,想喝稀粥了,可以熬汤喝。

    这时候,田小苗读高二了。

    算算日子,她参加高考正赶上六零年。这对她是个考验,体力要跟上,营养要补充,一定要考上大学。

    家乡的变化,柳进原也有耳闻。

    这种跨越是不是大了点?

    好在上面视察后,开始纠正。

    这段日子,柳进原的注意力在东南沿海一带。米帝在宝岛搞了军事设施,还扶持了傀儡想把宝岛分裂出去。为了防止刮民党跟米帝走得太近,我东南前线部队向金门发动炮击,进行警告。(注5)

    万炮齐发,规模空前,可谓地动山摇,一片硝烟。

    对驶向金门的运输舰船只也发起警告。

    接下来,很有战略性的,工作日开炮,星期天休息。一来二去的,那边的守军也发现了规律,工作日躲在地洞工事里,星期天出来晒太阳。后来,甚至变成了双号开炮,单号休息。

    我方想打就打,想停就停,掌握着节奏,既教训了刮民党军队,又牵制着米国军队。把军事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,在社会主义阵营提高了威望。

    田小苗对“金门炮击”期待已久,报纸看得津津有味。

    五八年有多神奇?可见一斑。

    作者有话要说:

    注1:引用了百科知识中的这句话。

    注2:参考了百科知识中关于《户口登记条例》的相关资料。

    注3:参考了百科知识中关于五八年建设成果的相关资料。

    注4:参考了百科知识中关于公社化的相关数据。

    注5:参考了百科知识中关于金门炮击的相关资料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